到達南京的第一天,微風和煦,空氣中飄揚著些許楊絮,不似北京那般大如棉絮,而似雪花般輕盈細小。騎著共乘單車穿梭在這座城市的街道上,一路下來,道路兩旁的梧桐樹、禮讓行人的汽車、街邊的水果攤、載客的小三輪透露出濃濃的煙火氣息;燈火輝煌的夫子廟、精緻古樸的秦淮河、擁有近千年歷史記憶的古城牆以及嚴肅靜穆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都體現著南京的安靜與祥和。可能,正因為曾經歷過無法磨滅的傷痛記憶,所以才會格外溫柔。
包容與競爭共存
這座累積著深厚歷史底蘊的美好城市,用他的溫軟,包容著在南京生活的每一位人。
由於那一段被世人銘記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南京本地人其實並不算多,更多的是南京周邊城市人們的進駐:福建、江東、蘇州、溫州等等,大家從不同的地方奔赴而來,為了生活,為了事業,在同一個城市打拼,促進這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成就了這座城市的包容性。
而南京的「包容」不僅體現在大街小巷的人文情懷,中陶君在中國陶瓷網路「渠道裂變市場升級”終端研究南京站的訪問過程中,採訪的眾多或經銷商或設計師或裝飾行業的人士在表達南京的市場時都用“包容”兩字形容。但它的“包容”,不代表可囊括一切,而是表現在,這裡的市場它不排斥外來品牌的進駐,但也不保護任一外來事物。
中陶君走訪中了解到,在南京市場,某一品牌的銷聲匿跡是常態。由於市場的低潮與南京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認知,各自品牌在南京市場的存活與強大需要靠各自通過對市場及消費者的了解,不斷進行品牌升級,產品更新,積極拓展新的渠道,用心鑽研經營來實現,而非持保守的態度,在陳舊的展廳中踟躕不前,觀望猶豫著是否翻新,甚至對如今市場所面臨的寒流抱有負面情緒從而消極應對,這樣最終可能不進反退得不償失。
「市場環境惡劣」和「品牌集中化加強,洗牌加劇」雖是南京市場的現狀,但琢磨不透的市場與消費者是不斷鞭策品牌強大的導師,找準應對方法經營下去則會愈加強,經營不下去則只能淘汰,它不會因為你的弱勢而包容你的存在。雖有包容,但也殘酷,用「適者生存」來形容南京市場最適合不過。
做人要像洗衣機一樣,甩中帶穩 strong>
「經營然後知幹楨之克立也」— 漢揚雄《法言‧五百》 ,指古代朝廷在規劃營造宮室,建立城市之後,從而體現出朝廷的能力所在。
品牌經營也是一樣的道理。依諾南京分公司負責人戴自立說,「品牌在終端零售店面的品牌形象更新,與產品的更新速度,代表著整個品牌,從中也能體現出集團總部在後端是否發力。」品牌的長久經營需要企業與終端經銷商上下齊心一同打造,合力維護,而非企業單方面硬塞或下達不符合終端實際狀況的指令。中陶君在本網「通路裂變市場升級」終端研究「一城一活動」南京站的交流研討中,了解到部分經銷商與設計師對企業總部一味的「擴展版圖增加囤貨」與「高價高調舉行活動」持反感態度。
如今,產品差異化不明顯,市場萎縮生意難做,但有些企業只站在企業擴量的角度上給終端零售店面增壓,不從經銷商的角度出發考慮,重壓之下的經銷商只好為賣磚而賣磚,店面租金貴人力資源開銷也不少,為了開源節流,展廳翻新也猶疑著,舊的展廳吸引不到進門客戶,如此便也得不到良性進展;市場終端店面進門客戶少了,需要引流,於是一些品牌會在大型商場花重金舉辦一場活動,但效果並不會得到顯著提升,店面客流量還是少的可憐,錢花了不少,時間精力也耗費了。
會上,雲上設計師俱樂部發起人馬路談到「大家的關注點應該放在產品本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的文化及價值上,然後優選性的與設計師進行合作開拓渠道商,而不是花大量精力去做一場活動,我們倡導通過提升產品的價值來提升品牌價值。為了引流盲目的舉辦活動,不管是設計師還是經銷商其實都不敢苟同。
企業與終端經銷商一起做好產品,提升品牌價值,打造消費者認同的品牌,開拓多個管道來帶動銷售利益,才能在南京這座雖包容但競爭也激烈的城市更長久的存活下去。
研究手記
以上是中陶君在跟隨研究訪談的過程中記憶較為深刻的點,雖不專業但也可談。在將近十天的研究中一共訪問了35位業界人士,最忙碌時一天多達7家品牌的訪問,早出晚歸更是這十多天的常態。但在安排的滿滿噹噹的工作中,中陶君還是擠出時間去體驗了屬於這座城市的溫柔,南京其實是很適宜居住的城市,雖然整體發展不如北上廣一線城市,但是看得出來在南京生活的人幸福感極高。
在南京工作的同學和我說:「多待幾天,你會喜歡這座城市的。」嗯,有機會再會。
中國陶瓷網終端機研究南京站視訊最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