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說,當你對世界難過時,就去Costco,「進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價錢,只要閉上眼睛買,這是一種信仰」。
8月27日,大陸首家Costco店終於在上海店開幕了。對消費者來說,這可是一件久違的盛事,買買買又回歸到了實體店。
圖源網路
開幕場面有多壯觀?我們可以看一組資料:16萬張會員卡,開業1小時收銀台電腦出現宕機,停個車要3小時,結帳還要花2小時…5小時後,已經接近「癱瘓」的Costco選擇放棄,宣布停業半日。看看賣的東西,都有茅台、愛馬仕、PARDA等;再看價格,茅台1498元,比市面上的3000元低50%,愛馬仕比電商低5000元。這些都是消費者無法拒絕的理由。
圖源網路
當然,也有人提出了另一個話題:水土不服的問題。其實,商業的初衷是沒有地域界限的,只要堅持商業的本質,沒有什麼水土之分。之所以談水土問題,就是失去了商業的本質。如1998年進入上海的某知名建材超市,開業的前幾年很受消費者的喜愛,在中國並沒有水土不服,後來本土員工多了,sku利潤大幅加碼、促銷活動不斷、苛捐雜稅科目繁多、花式營銷等等,讓商業失去了初衷,也就出了產品的低質化和劣質化,水土自然就不服了。
對於從來不在媒體上做廣告,也沒有專門的媒體公關團隊的Costco來說,能成為世界第二大零售商,並在具有消費潮流前沿的大上海火爆開業,其成功很值得深思。到底是Costco顛覆了實體店的認知,還是逆電商模式的成功?我記憶中如此火爆的銷售場面,還是十年前百安居北京四季青店的開業,開出了廟會的場景:很多人左手一個花灑,右手一個熱水器,屁股下還坐個馬桶。當時,不是活動宣傳得好,而是東西又大牌、真便宜。所以,無論任何時代,消費者需要的是物品,不是你的行銷。
有人說Costco的成功大概因為幾個面向:不賣低價的東西,而是把品質賣到低價;不是追求低價,而是高值低價;不是追求產品毛利,而是效率毛利;不是減少服務,而是只做必要的服務;不是商場,也不是百貨,是消費超市;靠產品說話,而不是行銷;沒有豪華的裝修,只有豪華的產品展示;全球精選產品,自有品牌。
圖源網路
有一位很知名的企業家說,有三家企業他記憶深刻:一家是同仁堂,讓他知道要堅守品質;另一家是海底撈,讓他懂得用戶超預期口碑的重要性;而第三家就是Costco,讓他了解如何能夠將高質非食品類的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價的30%到60%,食品類則低10%到20 %,量的產品賣得更便宜。 三家企業都解決了消費的痛點,都贏得了尊重;同時,也都說明了品質的重要性和價格合理性的重要性。
今天,也有人擔心Costco面臨電商衝擊的問題,這也是情理之中,畢竟電商通路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以雙11為在標誌的電商消費時代,許多人喊出了狼來了的呼聲,紛紛加大網上銷售力度,特別是日用、快銷及鞋帽品牌,導致了大批實體店倒閉的現象。如果說個體實體的沒落可以理解,畢竟通路趨於多元化,購買趨於方便化,產品選擇趨於品類集合化。而近些年出現的商業體的集群式下滑與轉型,似乎與Costco的火爆有些反差。
首先提出消費痛點的是電商, 起初電商也解決了部分消費者的痛點。而今天,獲客成本的增加、營運成本的高漲,讓部分低價變成了低標準,讓大多品牌線上和線下有了分歧,消費者舊的痛點沒有解決,又產生了新傷。消費者的痛點在哪?有人說是最後一公里,而我認為是產品標準的無法衡量和花錢買個低值的東西。 Costco的高值低價就解決了消費者的主要痛點。所以,消費者還不顧排隊的辛苦、願意跑比較遠的路程,而且只能享受基本的服務。這也可能是新零售的另一種解讀,是對消費本質的一次拷問,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到底願意付多少錢?我們的滿意度主因是什麼?
新零售時代,電商勢不可擋,實體店的路在哪,後Costco時代可能是方向。新零售時代,消費者的痛點在哪,Costco的商品可能是方向。
不是實體店不行了,是對實體店的認知不行了!
作者:張念超